為什么要營銷?
問任何一個老板,為什么要營銷?他們的答案,最終都會是為了增加利潤、收入、市場份額。
問任何一個負責營銷的高管,為什么要營銷?他們的答案就會非常不一樣:要增加市場認知度、喜愛度、社群量,要通過好的創意,塑造更好更適合的品牌形象,最終能夠增加利潤、收入、市場份額。
好了,當你問大部分的負責社會化營銷的管理人,為什么要做社會化營銷?他們的答案,一般都是增加粉絲、發布有趣內容吸引更多的互動、利用好玩的游戲、有吸引力的戰役增加用戶的參與。然后呢?能不能增加利潤、收入、市場份額?這些并不是他們的營銷目標。
很多時候,營銷(特別是社會化營銷)的目標,跟公司的商業目標或者是利潤目標,不一定是掛鉤的。這就是西奧多李維特(Theodore Levitt)在1960年提出的營銷短視(marketing myopia)的問題,側重的是短期的收獲(掌聲),而不是長期的利益(利潤)。
社會化營銷做什么的?
很多企業,到現在都搞不清楚,社會化營銷真正是做什么的。大部分無知的誤解,都是開個帳號,發發內容,然后看看誰會關注,誰會跟你評論、轉發你的內容;做多一點的,就是在社會化媒體上做一個戰役,弄一個游戲,看看有多少人參與,又或者是做個微視頻,在微信微博上發布,希望有用戶瀏覽、轉發。要做到企業的要求,除了找大號轉發,希望能接觸到更多人之外,就是靠內容的創意。創意好的話,自然有人贊賞,然后分享給自己的朋友。但是大部分情況下,無論創意多好,都需要利用所謂的大號(自媒體),有錢的話就順勢買社交平臺上的廣告,增加曝光。其實所有這些,跟傳統媒體的思維有什么分別?把創意內容、戰役的發布作為主要工作內容,然后通過付費媒體增加曝光就是傳統廣告思維,根本不是社會化營銷思維。
真正的社會化營銷,講究的是主動聆聽、主動發現相關的消費者(用戶)、主動跟他們聊天、增強跟消費者的聯系力,關注的是”線“而不是”點“,連線成網才能夠達到效果。傳播,是“傳”比“播”重要,抱著發布內容的心態,就只是關注品牌要廣播的信息,而不是消費者關心或者有興趣的話題。
真正的社會化營銷,講究的是品牌傳播的寬度、深度、速度和溫度,而不是創意!創意是手段,不是用來炫耀的結果。
華麗 vs 達標
最近,聽說一直在行內做得不錯的微博@奔馳Smart 要停止了,現在好像維持有限度運營,很多人都說很可惜。其實,我覺得不是內容不夠創意,問題在于,做了微博,為品牌帶來了什么商業效果。或者是,不做微博,品牌有什么損失。個人覺得,這個帳號的內容比較官方,雖然有創意,但是不會讓用戶覺得非常喜歡。品牌的美譽度也不一定得到提升,所以,停了也其實不是錯誤,就是可惜。要問的最基本問題反而是,品牌當初做微博的目的,是什么戰略。假如就當作是一個免費的推廣平臺,面對上億的用戶,其實比投放電視廣告的ROI,可能更高啊!
又聽說,最近一個口碑很不錯的視頻,用了梁朝偉和王祖藍代言,更花了不少的媒體費用去推廣,視頻創意很不俗,一開始的時候真的做到了刷屏的效果,可是,這些極高的瀏覽量、轉發、評論和掌聲,有沒有成功轉化為銷量呢?營銷人就得到行業表揚,可是可能這次營銷戰役,只能換取營銷獎,實效有限。
又聽說,很多人都不喜歡神州專車“Beat U”戰役,大家都說品牌沒節操,惡意挑撥很多人喜歡的Uber,發的海報連文案也寫錯字,導致品牌形象受損;最后不得不發道歉信,讓用戶下載APP,送30元的優惠券。無論是品牌主還是營銷公司,都陷入公關危機。但是,真實的結果是,這個品牌主當晚收獲了大量的新客戶,市場認知度瞬間提升,之后市場份額不斷上升。究竟,這個社會化營銷的戰役,是好還是不好呢?這個戰役,是不是真的毫無節操(內容是希望用戶小心坐黑車的后果),還是“被沒節操”呢?
任何營銷,最重要的一定不是華麗,而是達標。創意的方向假如不是為了解決商業問題,而只是盲目的追求粉絲、轉發,不能落地轉化為銷量,其實都是自嗨,只是浪費營銷預算。社會化營銷,不是只是發布內容,所謂“內容為王”(Content is King),根本是一句借來的廢話。營銷講的是場景(context),社會化營銷講的是“場景為王”(Context is King)!是消費的情景,不是眼球。所有專車公司都深深明白這個道理,所以他們不會只是發內容,而是發優惠、發紅包,用誘因吸引消費者,讓他們幫品牌推廣。
大部分的營銷人,其實不是傳統思維太過根深蒂固,就是根本一知半解。嘗試先想營銷目的,再想消費者為什么要被你營銷,才去規劃戰略,設計戰術吧!
放棄炫耀創意為先,難,但是必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