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方興未艾的媒介融合大潮,成績與問題并存,經驗與誤區互見,亟需正本清源并預判前路。為此,2016年4月14日,“2016未來媒體沙龍”組織“紙媒的媒介融合之旅”專場,邀請清華大學馬克思主義新聞學與新聞教育改革研究中心執行主任王君超、《中國記者》值班主編陳國權及《人民郵電報》總編輯王保平做客“2016未來媒體沙龍”,分別從學界、業界的角度,對中國傳統媒體的媒介融合路徑、前景及誤區進行對話。搜狐新聞視頻部高級主編劉楠應邀主持本次沙龍。
清華大學王君超教授:報業不能為融合而融合
我國報業為了實現轉型而進行的一系列探索是可貴的,但是也有不少誤區。比如,二維碼、云報紙等試圖以報紙為主體轉型的探索,不能算“媒介轉型”,而是“媒介轉移”; 通過復合編輯系統和其他更先進的理念對編輯部進行改造是有益的,但其本身只是為媒介融合提供了物質平臺和內容生產系統,是實現媒介融合的必要條件而非充分條件;包括微博微信客戶端+微視的“三微一端”建設屬于“新興媒體集群”,也只是為媒介融合提供了多介質的傳播平臺。
報業不能為融合而融合。媒介融合只是手段,不是目的。目的是什么呢?一是為了滿足社交媒體時代受眾的多元化需求,用他們喜愛的話語方式和傳播平臺,比如手機終端來傳播新聞、信息與觀點;二是為了匯集融媒體的優勢,推出融合新聞報道,增加新聞報道和新聞呈現的表現力、感染力,獲得更加理想的傳播效果;三是為了避免“主流輿論邊緣化”,擴大報紙的主流話語空間。
我想強調兩點:一、業界至今還有很多人對媒介融合的認識停留在物質融合與平臺融合、手段融合階段,并未重視“融媒體”的建設以及“融合新聞報道”這一媒介融合的“終端產品”。二、報業轉型必須強調“融合思維”,而不是片面的“互聯網思維”。也就是說,報紙不能為了融合而將注重現場調查、核查事實和深度報道的“紙媒精神”丟掉,甚至將轉型過程中報紙的忠實讀者群忘掉了,不顧一切地撲向新媒體。
探討報業媒體融合,首先應當區分媒介融合與媒體融合這兩個不同的概念,現在很多人這兩個詞都是混用的。按照美國傳播學者普爾(Ithiel De Sola Pool)的觀點,媒介融合屬于介質層面的融合,意指媒介形成的多功能一體化的趨勢。按照密蘇里新聞學院幾位教授的觀點,媒體融合是新聞媒體增加新聞信息平臺的數量,讓媒體資源得到最優配置,通俗講就是媒體擁有多種媒體形態,最大范圍地擴大傳播效果。8.19講話所提的是后者。
在媒體融合實踐中,應當厘清媒體的政治訴求和經濟訴求。當前很多客戶端存在的普遍問題就是,兩種訴求都想一把抓,往往得不償失。傳統主流媒體的新聞客戶端應該著眼于堅守輿論陣地這個核心訴求,不能簡單以下載量作為唯一追求。
同時,討論報紙是否會消亡不能一概而論,有些報紙種類確實會消亡,但有些報紙種類卻仍將發展繁榮。報業的轉型并不一定意味著就是要由紙變成其他形態,最應該做的是強化自身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