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瓷磚鋪貼時總能聽到這樣的聲音:"品牌瓷磚膠太貴了,摻點水泥能省一半錢!"裝修老師傅老周最近就在工地上遇到較真業主,當場做了組對比實驗,結果讓在場所有人都倒吸一口冷氣。
實驗當天,老周準備了兩種材料:左邊是純瓷磚膠按標準加水攪拌,右邊是某工人推薦的"省錢配方"——每袋瓷磚膠摻入半袋水泥。當兩組材料抹上墻面后,摻水泥的明顯更稀薄,批刮時不斷往下淌漿。老周把同款瓷磚分別貼在兩塊基面上,三天后帶著驗收錘來到現場。
純瓷磚膠鋪貼的墻面,敲擊聲清脆均勻,瓷磚邊緣用螺絲刀撬動紋絲不動。而摻水泥的那面墻,剛敲兩下就傳出"咚咚"的空鼓聲,一塊600x1200mm的大磚輕輕一撬就整塊脫落,背后的粘結層呈粉化狀態,手指稍用力就能摳出碎渣。
"這就是破壞材料性能的后果。"老周捏著脫落的粘結層解釋,"瓷磚膠本身是水泥基材料,再摻普通水泥就像往鹽里加鹽——看似分量多了,實際破壞了原有配比。"正規瓷磚膠里含有級配石英砂、可再分散乳膠粉等十余種添加劑,這些成分與水泥的比例經過精密計算。擅自加水泥會導致粘結劑剛性過強,失去柔韌性,在熱脹冷縮時極易開裂。
現場有工人提出疑問:"以前用水泥砂漿貼磚幾十年都沒事,怎么現在用瓷磚膠反而講究這么多?"老周從工具包里掏出兩塊磚對比:傳統水泥砂漿貼的瓷磚,背后粘結層布滿蜂窩狀氣孔;而標準施工的瓷磚膠呈現均勻的鋸齒狀刮痕。"瓷磚越做越大,吸水率越來越低,現在用800x800mm的磚還敢摻水泥,不出兩年準空鼓。"
對于真想省成本的業主,老周給出三個實用建議:首先處理基層比選材料更重要,凹凸超過3mm的墻面必須找平;其次攪拌瓷磚膠寧干勿稀,水粉比例誤差不能超過5%;最后采用薄貼法施工,粘結層厚度控制在36mm最經濟。他還特別提醒,攪拌好的品牌瓷磚膠務必在2小時內用完,發現結塊必須丟棄重拌。
看著實驗墻面上參差不齊的脫落痕跡,原本堅持要摻水泥的業主默默收起了計算器。裝修行當里,有些"省成本"的捷徑走著走著就成了彎路。真正懂行的老師傅都明白:在隱蔽工程上省下的每一分錢,未來都可能變成墻面上刺眼的修補痕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