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受國際形勢和疫情綜合影響,國際油價繼續保持每桶120美元高價,6月14日24時,國內成品油將開啟2022年年內第11次調價窗口,多地95#汽油價格將突破10元心理防線。受其波及,全球化工品紛紛漲價,繼殼牌、長城、昆侖、路博潤等品牌后,5月統一潤滑油也宣布在6月15日對所有產品價格上調1%~10%。伴隨漲價,部分潤滑油品牌的供貨、履約效率也出現了較大波動,給經銷商帶來了一定困擾。甚至有經銷商直言,和漲價比起來,自己更不想聽到上游通知“沒貨”。
隨著天氣轉暖,疫情有效控制,國內各地復工復產如火如荼,面對逐步攀升的潤滑油消費能力,經銷商最擔心的,恰恰是合作品牌的履約能力。顯然,在6月市場,具有穩定供應能力的本土潤滑油大牌有望收獲更多經銷商的支持。
漲價壓力倍增 潤滑油供貨履約能力受限
理論上,潤滑油由基礎油和添加劑按一定配比調和而成,目前行業除了面臨原材料的全面漲價外,還受到了基礎油減產問題的巨大沖擊。據隆重資訊數據顯示,5月份國內基礎油總產量64.1萬噸,環比下降6.9%。5月基礎油庫存量10.6萬噸,環比下降13%。對此,有業內分析人士指出,由于全球需求收縮、原油價格居高不下,海內外煉廠普遍控制產能降低庫存。此外,由于燃油價格上漲,柴油利潤高于普通基礎油,因此部分煉廠將產能向柴油傾斜,也影響了基礎油的出貨量。海外方面,由于疫情,進口基礎油也受到了一定的影響。從3月開始的亞太地區煉廠停工檢修潮,某種意義上也加劇了基礎油供應的緊張?;A油出貨受限,勢必影響到機油品牌的生產能力和供應節奏。
滄海橫流 方顯“國貨大牌”英雄本色
面對供貨履約壓力,經銷商們為了保持經營順暢,維系客戶關系和用戶口碑,也展開了積極的“自救”行動,與產品力、品牌號召力和履約能力都比較優秀的國貨大牌合作,共同應對漲價和缺貨對行業帶來的挑戰。
“我們之前做過一個品牌,業務都是提前和我們溝通進貨量,再反饋給上游工廠開工生產,一旦工廠的基礎油、添加劑缺貨,就生產不了足額的產品,有時候因為原材料漲價太多,廠家覺得合同價格利潤低了,還會直接拒絕供貨。”一位經銷商介紹了自己之前與某三線品牌合作的不愉快經歷。“現在做好一個城市的零售市場很難,競爭很激烈,本來利潤就微薄,上游如果履約能力不行,我們的處境就難了。年初我就簽約了中石化長城潤滑油,現在市場波動太大,還是國貨大品牌靠得住。”
經銷商們普遍表示,長城潤滑油背靠中石化,憑借主場優勢,有上游骨干煉廠支持,保障了潤滑油產能。并且此類大牌國貨市場響應更及時,服務網絡完善,產品質量穩定,用戶口碑好,無形中也降低了經銷商推介產品的難度。
也有經銷商認為,在當前的市場環境下,除了要背靠穩定的供應渠道,保持良好履約能力外,還應該與潤滑油品牌配合,加強對環保潤滑油和新能源潤滑油等新品的推廣力度,剛好把握消費升級,車輛技術轉型升級的時代機遇,借勢長城潤滑油等大品牌產品的技術領先優勢,開拓質價比客戶和新能源客戶群體,保持潤滑油銷售市場活力。
戰亂、疫情、經濟制裁交織的2022年,潤滑油和上游的化工產品價格還將繼續上漲。走出“唯價格論”,將目光更多轉移到產品和服務的打磨上,對油企、對經銷商乃至對消費者而言,都不失為一個更明智的選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