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時間能倒流,即便老家山東昌樂的生意再怎么不好,李昌遠(化名)也絕不會在對手云集的“金街”上開店——自從去年3月開店來,李昌遠擺放在柜臺上的寶石一直少有人問津。
李昌遠的門店,位于山東國際珠寶交易中心(二期)(以下簡稱“國際珠寶二期”)。2014年9月,這里的開業,標志著江(長江)北最大的黃金珠寶聚集區二期正式投入運營。如今,在不到1.5公里的窯頭路上,集聚著3家總面積超過10萬平方米的珠寶城。雖然這里人流有多有少,但多數商家的日子卻不好過。“租金基本是對半砍,但商戶還是走了過半。”在與記者交流時,上述珠寶城招商部人士也是毫無隱瞞。
這也成了全行業的寫照。一份券商內部報告提到,今年以來終端黃金珠寶銷售出奇的差,基本在20%~40%的下降幅度,并且到6月仍然沒有好轉跡象。
半價招商仍不易
7月19日下午2點剛過,為應對即將到來的暴雨,濟南全城都在準備提前下班,但守著200平方米店鋪的李昌遠并不著急,因為店里就他一人。從地理位置上看,李昌遠店鋪所在的國際珠寶二期,雖位于濟南的中央商務區,但用他的話講,即便在周末,進他店逛的人也不到10個。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分為東西兩區的商城,近八成的店鋪已是鐵將軍把門,而鎖上也多已落下了一層灰塵。
就在2014年9月,國際珠寶二期正式開業時,各界對窯頭路的期許,悄然升級為“南有深圳水貝,北有濟南窯頭”。《大眾日報》2013年11月報道顯示,聚集區內黃金珠寶首飾業年交易額已超過200多億元,占國內市場份額的12%。
然而,好景不長。山東省珠寶玉石首飾行業協會常務副秘書長辛國金說,珠寶行業從2014年開始,呈現了比較明顯的下滑態勢。
看著柜臺里擺放的寶石,李昌遠說:“從去年4月到這,裝修、房租,花進去了30多萬元,但現在的營業額都不夠。”在他店鋪周邊,同行們早已走了大半。
讓國際珠寶二期招商部尷尬的是,“租金最高的時候4塊/平方米,現在基本是對半砍,但招商還是有相當難度。”商城招商部負責人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說,“最高的時候是90%入場,現在的情況你也看到了,我們都在尋求改變行業了。”
同樣的情況,在聚集區的其他珠寶城同樣存在。入場率曾達100%的大潤(國際)黃金珠寶交易中心,用其總經理楊軍的話講,“(現在)也就50%”。
值得注意的是,山東暫時沒有確切的珠寶行業統計數據,但辛國金說,目前珠寶協會的新增會員正在急劇減少,2014年僅增加七八個會員,為近幾年最少。
商人忌諱產能過剩話題
辛國金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現在大環境對珠寶影響是非常大,從整個經營上看,大部分都不是太好。而在楊軍看來,現在環境不是太好,老百姓不是很舍得花錢,但黃金、珠寶又是和這些緊密聯系在一起的。
如今,為回本一籌莫展的李昌遠,過起了勒緊褲腰帶的日子,以致在老家的加工廠也不敢雇人,轉而找人代加工。在他看來,這樣日子的原因還在于珠寶本身是一個小眾的圈子,消費者就那么多,但競爭讓生意越來越難做。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走訪發現,確實與國際珠寶二期緊鄰的銀座珠寶交易中心、大潤(國際)黃金珠寶交易中心,都定位在批發與品牌運作。國際珠寶二期招商部人士坦言,“(競爭)肯定有,如果當時只有一家珠寶城,我們還能撐住,但三家幾乎同時起步,客戶分流、體量又那么大。”
不過,類似的情況,在全國頗為普遍。辛國金表示,在2013年前后,因為珠寶行情不錯,資本不斷從其他行業向珠寶領域轉移。上述招商部人士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回憶,2013年珠寶行業火爆,各路資金都殺奔而來,包括房地產也轉入珠寶領域,甚至借高利貸往里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