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鬧的萬科事件不斷上演精彩劇目,已經持續了一年還不見終止跡象,監管層給市場主體留出的空間前所未有,只要不違規越界就不干預;而欣泰電氣IPO造假退市也如火如荼,保薦券商興業證券先行墊付5.5億元的賠償,相關各方受到嚴厲處罰,又顯示出暴風雨般的監管,這就是劉士余治下的資本市場,新的監管思路帶來新的變化。
萬科事件:
地產大佬轉戰股市
萬科事件并不是一件壞事,國有資本、民營資本、管理層、中小投資者、產業資本、金融資本、公司外部治理與獨董制度,資本市場方方面面各種利益主體的訴求都得到公開公平公正的展現,萬科事件提高了資本市場的透明度,已經變成資本市場三公建設最大規模的一次案例教學。萬科股權之爭一系列演變完全可以作為國企改革、混合所有制、公司治理、市場監管和獨董制度改革的參考教材,各項改革都可以在這次教科書式的案例中找到答案。
萬科事件最后的智慧解決方式將會帶來國企改革觀念上的突破,也會對未來公司治理和資本市場改革起到引領性作用。
資本市場長期難以發揮資源市場化配置的作用,問題就出在公司治理和發行監管制度上,上市公司不能給投資者回報。好公司隱藏利潤,少分紅,差公司包裝利潤,拉升股價,無論好公司還是差公司有一個共同特點“大家都是鐵公雞”。資本市場主要靠博價差獲得收益,而不是靠分紅獲得收益。因此,投資股市給人一種脫實入虛的感覺。實際上,資本市場的投資者主要收益應該來源于實體經濟的利潤回報,但大部分公司不分紅,或者分紅很少,投資者長期被套,投資難以收回。散戶、儲戶和農戶一直是中國經濟三十年發展的最大支持力量,沒有他們的犧牲,中國經濟不可能有今天的繁榮,這種犧牲也埋下了今天中國經濟的結構性問題。在出口和投資不能高歌猛進的時候,我們需要依靠內需和消費實現經濟結構再平衡,我們發現有消費意愿的沒有消費能力,有消費能力的沒有消費意愿,結構性改革變得異常艱難。
萬科遭遇資本阻擊本質上來說資產被低估,為什么這么好的公司沒有人投資,因為長期壓制分紅,中小投資者難以分享公司快速成長帶來的好處,導致公司賬面現金價值遠遠超過市值,引發了野蠻人入主的興趣。只有那些有實力吞下萬科的大資本才能摘下這個桃子,而普通的中小投資者無法企及。這也是為什么看上萬科的都是寶能和恒大集團這些地產開發商,他們懂地產,可以準確評估萬科的價值。
趕上低利率時代,資產配置荒,萬能險資金增長迅猛,寶能和恒大集團收購的保險公司都面臨大量資金無處投資的尷尬。舉牌萬科成為一個不錯的選項,既解決了保險資金資產端問題,也有機會控制萬科推動自身地產業務與萬科的并購整合,房地產并購整合時代,龍頭公司會明顯受益。2014年萬科開始大比例現金分紅,萬科2015年度分紅達到每10股分7.5元。舉牌萬科的長期資金可以依靠分紅獲得收益,萬科事件打破了股市“鐵公雞”的規律,再次成為了一個重視股東回報的藍籌公司典范。地產大佬和保險資金為何青睞萬科?不能不說,萬科管理比較透明和分紅回報上得到市場的認可。
地產商天生就是玩杠桿的,股市的杠桿與房地產相比都是小兒科。寶能以杠桿資金買入萬科之后,恒大集團許家印繼續砸出百億買入萬科,外界看到的是股權爭奪,其實,不排除華潤、深圳地鐵、寶能、恒大集團通過股權關系開始與萬科結盟。華潤對萬科的投資更像是很多年前囤了一塊地,后來,地產商兼保險新貴不差錢的寶能姚振華看上了,買下來蓋了房子;恒大集團許家印覺得這房子位置不錯,比自己蓋的還好,就買了下來待價而沽。萬科股價充分再現了房價被推高的全過程。地產巨頭的產業資本和保險金融資本用了洪荒之力,萬科成為第一只創了股災以來新高的大盤藍籌股。8月12日,萬科再次漲停。8月份以來,萬科市值暴漲了600億,總市值2300億,短期風險正在迅速積累。
欣泰退市難背后:
再上市比退市還難
萬科事件釋放出管理層鼓勵公司治理公開透明和給投資者分紅回報的信號。監管層通過萬科事件釋放出鼓勵好孩子的信號,而欣泰電氣退市釋放出的信號則是強力處罰壞孩子的監管風暴。欣泰電氣因為IPO造假退市,可能將從8月23日起停牌,深圳證券交易所將在十五個交易日之內作出是否暫停股票上市的決定。欣泰電氣上市以16.31元發行價募集了超過3億元的資金,如今,欣泰電氣市值3億,投資者血本無歸,欣泰電氣退市勢在必行,但是,多一個欣泰電氣退市不能改變股市的生態。欣泰電氣還在申請行政復議,企圖挽救退市危機。
炒垃圾股的狀況要根本改變,應該把ST類公司全部退市到新三板掛牌,資產重組達到上市條件再重新上市。資產重組放到新三板這種沒有流動性的市場影響傷害最小,否則讓垃圾股在滬深交易所進行資產重組,炒作之風必然會嚴重影響到滬深股市的資源有效配置,績優股的分紅收益難以匹敵垃圾股的炒作收益。
那為什么退市比較難呢?一方面是因為IPO門檻高,排隊時間長,另一方面是重新上市的通道仍然沒有打開,殼資源奇貨可居。要讓退市變得容易,重新上市也需要很方便。上市公司批量退市成常態的前提不僅是加強監管,嚴厲打擊各種造假,重新上市之門也需要打開,有進有退,資本市場才會進入良性循環。滬深交易所的目標應該是建成精品市場,把新三板建成包容性的市場。
新三板和滬深交易所之間的退市和轉板機制一直沒有建立,重新上市的條件是公司主營利潤兩年累積達到兩千萬,有可持續經營能力就可以申請再上市。但實際上再上市之路比退市還難。最近,一批退市公司資產重組重新上市再次被叫停,多家正在做破產重整和資產重組的公司接到通知,不能再披露任何重組信息,所有工作不得不停止,重新上市之路又變得遙不可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