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的邊界
我們以前一直以為,互聯網是無界的,它在空間上可以無限大,當然這個認知是正確的。第一代互聯網的代表google、亞馬遜、youtube等等,正是基于互聯網的空間、內容無限多的假設建立的,谷歌的英文名本身就表示1后面100個0,谷歌創始人希望,能給用戶提供無限的搜索能力。
亞馬遜的商業邏輯,也是建立在互聯網的空間無限基礎之上,他們提出的概念所謂“比特VS原子”,推倒貨架,讓商品展示的空間有無限多,甚至著名的長尾理論觀察的基礎就是亞馬遜。
當然我們不能說這個假設錯了,理論上互聯網依然是空間無限、內容無限的世界。
但是我們從另一個角度看,一個無限大的空間和內容,是需要使用者與其互動才會產生價值的。我們可以認為宇宙是無限大的(當然它實際上也有邊界),但是這個無限大的空間對于地球人來說,其實沒有啥用,因為以目前的理論來說,你旅行的速度最高也就是光速,你永遠都不可能利用這無限的空間。
消失的人口紅利
有了上面這個比喻,我們現在可以理解,為什么無限內容的互聯網會受到另一個條件的限制,這個條件就是互聯網的可用時間。
說到這里,我們以中國為例,因為它已經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從事互聯網行業的人都知道,中國是世界上互聯網創業最容易的國家,因為它巨大的網民基數,使得你隨便做一個商業模式,使用人數都可能超過澳大利亞的人口總和。所以,中國互聯網是一直享受人口紅利的。
以前,我們的互聯網還在普及過程中,網民數是一直在增長的,所以大家感受不到獲取用戶或者獲得用戶使用時長有多難。但是從去年開始,各個互聯網公司都感受到了獲取用戶和促進DAU(日活)增長的困難。
2012年,一個APP用戶的獲取成本平均也就是一毛錢,而現在,垂直類APP激活用戶的獲取成本已經是幾十塊錢了。
2014年一條創辦的時候,就用廣點通大量投放廣告,據說當時粉絲的獲取成本是幾毛錢。而現在,公眾號粉絲的獲取成本大概不會低于5塊錢。
2016年,幾乎所有互聯網公司都感受到了流量的壓力,不管是視頻、電商、游戲、工具,還是直播、社交、新聞,流量都在下降。現在很多公號、APP的量其實都在靠水軍的辛勤工作,才保持了數據的增長的。
為什么會出現這種現象?很簡單,用戶不再增長了,而創業公司卻在增長,當然最直觀的感受就是,每一家的流量都在下降。這就像以前的電視臺,電視總用戶不變,但是有線電視的頻道從10個增加到了200個,自然每一家的收視率都會下降嘛。
停滯的總使用時間
其實互聯網用戶增長停滯,在很多年前就出現了,只不過移動互聯網的出現,讓這個增長延續了下去。事實是,從2010年起中國互聯網的網民總數增長已經不大了,實際增長的,是網民的互聯網使用時間。
傳統互聯網時代,受制于硬件和網絡,人每天的上網時間受到限制,而移動互聯網和wifi、4G的出現,徹底釋放了網民的網絡使用時長,這個時候,理論上來說每個網民可以24小時在線。移動互聯網這幾年的大發展,是建立在移動互聯網網民人數增長和使用時長增加的基礎上的。
但是,這個也是有界限的。這個界限就是,網民總數(用W代替)和網民最高日均上網時間(用T代替)的乘積。
理論上來說,一個網民每天的上網時間上限是24小時,但我們都知道這個是不可能的,所以我們要去掉他的睡眠時間,假設網民平均睡眠時間是7小時,那么他的每日最高在線時間就是17小時,但這也不可能,除非在未來我們能發明一醒來就可以跟我們的大腦進行互動的互聯網工具和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