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以來,在中國家電產業,一些欺騙式營銷手段屢見不鮮:一方面是,市場商業競爭環境不成熟,很多家電廠商缺乏商業底線和商業誠信,完全是以利益最大化為目標,普遍陷入一錘子買賣的通道中;
另一方面,則是用戶消費理念不成熟,過度關注價格的高低,忽視產品性能優劣和服務的水平。當然這也是整個家電市場從推廣萌芽期進入市場成熟的必經之路。
盡管最近幾年來,整個中國家電產業快速步入發展成熟期,特別是在一些大巨頭、大資本的推動之下,整個家電制造產業、家電零售產業的進入門檻大幅度提升。但是,受到商業利益最大化的驅動,在看似成熟而完善的家電市場上,仍然存在大量的商業投機者。通過所謂的"低價格"為噱頭實施欺騙式營銷。
梳理過去30年以來中國家電廠商頻頻拋出的"欺騙式"營銷,主要集中是在三個方面:一是圍繞消費群體,主要是信息不對稱的農村;二是圍繞營銷手段,主要是屢創新低的價格戰;三是市場網絡,主要是偏遠地區的縣鎮市場。
長期以來,很多農村市場上的消費群體,普遍面臨著信息不對稱、信息不公開的困擾。這也就給大量的僵尸家電品牌商業投機,提供了謀利空間。
一大批家電老品牌,其市場經營主體早在破產,但是卻將品牌不斷授權給其它的商家和個體,通過授權貼牌生產的方式,制造大量劣質家電產品,在農村市場上打著"大品牌"旗號進行欺騙式營銷。
特別是在很多的偏遠貧窮地區的縣鎮市場上,直到今年還出現一種非常奇怪的現象,那就很多的僵尸家電品牌,竟然比一些的領軍家電品牌的市場認知度高,產品銷售量。關鍵原因,就是偏安一隅的家電經銷商們,就利用了當地農村消費者對于家電品牌信息的不熟悉,從而造成"以次充好"獨占市場的局面出現。
與此同時,整個家電廠商的市場營銷手段中,價格戰可以說是從本土家電廠商的發展、崛起,到成長、變革,一直相伴左右。在這一場場一輪還比一輪低的低價格戰中,普遍存在著大量"價格欺騙"。以前是"先漲后降","偷工減料",現在則是"概念忽悠、政策圈套"。
無論是一些廠商的"買家電第二件半價",還是"買家電以舊換新",本質上就是通過這種概念和手段的層層包裝和疊加,以低價格噱頭忽悠消費者。
當前,在一些區域市場上,之所以還存在不少的商家,利用"僵尸家電"品牌充分大品牌、名牌來欺騙消費者。以及家電廠商的價格戰促銷,利用"政策層層包裝"、"條款環環相扣"來激活消費者眼球。本質上,還是信息的不公開、不透明,甚至是不對稱,最終給一些商業投機者們提供了空間。
然而,隨著互聯網時代發展的深入,特別是互聯網的手段和工具化,這實際上帶來的最大沖擊,就是過去的種種信息不透明,不對稱被全面公開化。電商網購的崛起,本質上就是利用信息的透明公開,滿足了一大批消費者的消費知情權。
相信未來,還會有越來越多的平臺和方式,將過去大量隱藏在家電廠商內部不可造人的"所謂商業信息"公開化。這也將會通過完全的市場化手段,倒逼上述的欺騙式營銷出局。
正所謂"魔高一尺,道高一丈"。長期以來,面對上述的家電廠商在市場經營過程中的一系列欺騙式營銷,從今年初開始的國家宏觀政策、市場微觀整頓,以及消費群體的成熟和市場競爭格局的城鎮化,投機空間被不斷擠壓。
從中央的"供給則"改革到國務院的"品質革命",以及發改委的消費升級,質檢總局的"質檢利劍",以及工信部的"中國制造2025規劃",這些都在推動和指引市場和商家的轉型。
客觀來講,在當前的家電市場環境之下,一些圍繞產品功能、價格和品牌的"欺騙式"營銷,仍然存在一定商業投機空間,但離死路卻是越來越近了。
如果一些家電廠商此時還不"迷途知返",不及時利用當前的市場寒冬、市場換擋,快速拋棄這種低劣的市場營銷手段,那么只會越陷越深,從而迷失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