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個人傾向而言,我是認同王石的戰略選擇和安排的。萬科走到今天,王石是創立者、塑造者、經營者,也是監管者。他放棄“萬科第一大股東”,選擇“中國第一職業經理人”,我個人認為,其戰略意圖十分清晰,甚至十分高尚:奠定職業經理人在中國經濟中的地位。
由于資本力量太過強大,中國的職業經理人整體上是資本方手中的橡皮泥,可以任由他們蹂躪。也許王石想以自己個人對萬科的強大影響力,走出一條讓職業經理人更有尊嚴、更具話語權的新路來。
我個人始終認為,職業經理人比資本方更有條件成為真正的企業家。而且,就中國改革開放的實踐而言,無論是國企還是民企,是經理階層而非資本方做出了更大貢獻。考慮到這個現實,王石的努力,就更顯得難能可貴和高瞻遠矚。
觀察中國企業家,我一直以柳傳志、宗慶后、任正非和王石為研究對象。個人認為他們四個具有相對廣泛的代表性。而在四人當中,我尤其看重王石的作為。
柳傳志中規中矩,平和落幕,屬于“當年更勇”;
宗慶后因其行業屬性,屬于“營銷達人”;
任正非雖然始終屬于“任性的資本方”,但塑造出了急流勇進的“企業家群體”;
王石也塑造出了站在潮頭的“企業家群體”,但與大權在握的任正非相比,顯然他還在路上。這大概也能夠說明任正非很現實,王石很理想。
那么,問題出在哪里呢?
高估了個人威望
把個人威望凌駕于資本方之上,忽略了個人威望的持續建設。王石集萬科創立者、塑造者、經營者于一身,的確形成了至高無上的甚至超越企業、超越行業的個人威望。但這種威望在達到一定高度之后,影響力必然“效用遞減”,除非形成決議,讓王石成為萬科的“終身領袖”(另類的個人崇拜),否則,要么權威受到挑戰,要么威望不再。
萬科與王石如日中天之時,資本方為了利益,自然甘愿僅僅成為“財務投資者”,奉行“積極不干預”公司經營的政策。說穿了,就是奉行利益至上,權力第二的政策。但資本的屬性不僅僅在于利益,還包括控制欲。當利益不再是問題或者成為問題時,控制欲就會上升為主要矛盾。比如從曖昧到撕破臉皮的華潤,從潛伏到浮出水面的寶能系。
面對以市場規則和法律為依托的資本方的步步緊逼,個人威望能夠起多大作用,實在是一個不難破解的謎。
實際上,聲稱代表中小股東利益的萬科管理層,本身就暗含著與大股東博弈,甚至分庭抗禮的意味。這聽起來是那么回事,運作起來就遠不是那么回事了。
王石的另外一個身份是監管者。監管誰呢?管理層和大股東。這是個什么角色?大概屬于太上皇吧。
我只能說,王石這個“太上皇”能夠當這么久,已經是一個奇跡。
王石先生的登山愛好、全球游歷、田樸珺之戀,雖然都屬人之常情,但也讓社會,當然也包括股東各有觀感和評價。
王石其實擁有很深的國有情結
擁抱華潤如此,力邀深圳地鐵也是如此,堅拒寶能系更是如此。甚至自己不當第一大股東,背后的原因也是如此——可能民營身份是王石先生所不能接受的。
做企業可以有價值追求,但不能有超越市場和資本規則之外的情結。超越市場和資本規則的追求是不可取的。這就如慈善,你可以把利潤最大限度地用于慈善,也可以把自己的財富裸捐,但你不可以用慈善代替經營,那只能是烏托邦。
在中國,國有企業從社會認識上,尤其是對人才吸引、穩定和資源爭取上,有民營企業無法企及的一面,王石希望借助這一面(國有資本)建立一個穩固的基礎,同時在用人、管理和政策上更市場化。如果可以,當然很理想,但在資本市場上,王石締造的萬科其實就是一只群狼環視的獵物,放棄了第一大股東,所謂的話語權已經被市場化了,不再是自己的囊中之物。
在近期舉行的股東大會上,王石提醒大股東們要學會與狼共舞,而事實可能是,王石沒有意識到自己正在與狼共舞,而且自己并沒有真正學會如何與狼共舞。進而可能對資本方、管理層在特殊情況下誰更具狼性,缺乏認識。
權力需要制約
這里指的不僅僅是資本的權力,也包括管理層的權力。在過去很長時間,王石成功地制約了資本的權力,那么換言之,萬科的管理層擁有了更多、更大的權力。
毫無疑問,王石作為企業的創立者、塑造者、經營者和監管者,一定認為,這是十分正常的。但就企業治理而言,它是有缺陷的。很難說今天的齷齪不是其必然。
萬科的事業合伙人制度和應對危機的說辭也側面證明了這些判斷。
首先,事業合伙人制度曾經引起社會熱議。如果這是管理層和資本方的共識,當然是一個不錯的制度。但據資本方披露,這是管理層的決定。這問題就來了,如果所有項目都實行了事業合伙人制度,那么管理層就有可能實現對公司的控制,即資本方所說的“內部人控制”。其實,萬科的管理層也很難自證事業合伙人制度不是對公司治理結構的變相修正。
其次,在股東大會上,王石講到獵頭公司對他的“圍獵”,講到了自己的成功在于企業對他不再依賴,并且聲稱自己“很不成功”;郁亮講到了王石和他的去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中小股東的利益和普通員工是否“心散了”。如果資本方不妥協,萬科管理層和員工撒手了,會說明什么?如果資本方妥協了,“取勝”的萬科管理層能否避免遍體鱗傷?事實上,王石、郁亮言辭的背后,已經含有不惜玉石俱焚的味道了。而且即便王石勝出,也不再是神話,更大的可能反而是淪為笑談。
萬科之爭最終是資本方說了算,還是創始人和管理層說了算?我希望是后者。如果最終是資本方說了算,那既不算是什么新聞,對中國企業也沒有任何意義。
在中國各行各業基本上形成穩定格局之后,我寫了幾篇關于行業龍頭企業的文章。我認為中國的行業龍頭企業還沒有適應自己的角色,有些甚至不配做龍頭老大。一是因為它們創新能力不強,不足以帶領行業持續創新,不足以給追隨者以新的可能和空間;二是因為公司治理普遍存在缺陷,資本方與管理層還沒有真正找到自己的位置。
盡管目前面臨似乎無解的難題,但我仍然認同王石的初衷。這不僅僅是萬科單個企業的命題,而是中國企業共同面臨的命題。王石放棄了所有企業創始人都不會放棄的命根子,選擇了探索獨特職業經理人制度的艱難道路,這是可敬的,是值得認同的。我祝福王石,相信如果他能夠不忘“初心”,一定能夠取得“善終”。
想“善終”的王石僅僅依靠一個道歉是遠遠不夠的。想以自己淡出換取郁亮上位維護原有體制,也不可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郁亮雖然優秀,但尚不具備這個能量。事情沒有簡單到換個人就風平浪靜的地步。
硬漢王石必須讓自己的身段更柔軟,以換取各方的妥協。在此基礎上,王石要有能力拿出一個各方都能接受的決策機制來。再想讓資本方只掏腰包不管事,肯定是不行了。資本方想僅憑出資就掌握決策權,恐怕也不現實。王石要么代表所有股東的權益,要么允許大股東維護自己的權益。無論是哪一種選擇,王石及管理層都不可能再維持變相的一言堂了。
順便說一下,可能有兩個人也在密切關注這場控制權爭奪戰:一是外星人馬云,他作為排名第三的大股東,比王石還張揚;二是格力掌門人董明珠,她也是掌握著生殺予奪大權的超級經理人。
再順便說一下,此次爭奪的普遍意義在于:1.中國企業的管理層與資本方的關系一方面遠遠沒有理順,另一方面雙方甚至還不知道應該如何正確看待和對待對方。2.中國企業的創始人或者投資者,有的在決策和管理上有角色,比如董事、監事、高管,有的沒有角色,那么有角色的如何善待沒有角色的,始終是一個問題,這大概也是內訌不斷的原因。萬科之爭如果能夠完美落幕,將是一個很好的示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