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河北高邑,廣東肇慶、清遠等地,均傳了針對陶瓷產業的環保整頓。此次重點為“煤改氣”。去年或者更早,山東淄博、福建泉州等地方政府都曾針對陶企的“煤改氣”制定并采取了嚴厲的措施。接下來,其它陶瓷產業集聚區的地方政府出臺“煤改氣”的環保整頓幾無懸念。因為從大環境上來看,“煤改氣”已是全國范圍的動作,并被戴上了藍天保衛戰、大氣治理等高大上的帽子。連取暖都要求“煤改電”(北方家庭冬天用了多少年的小煤爐子將要成為歷史),陶瓷企業的煤還能用多久是不用細想也能明白的事情。
從2007年佛山市政府對陶瓷產業整治提升以來,十多年間全國各陶瓷產區的地方政府針對陶瓷企業的環保整治此起彼伏,佛山、淄博、清遠、臨沂、肇慶、恩平、晉江、夾江、高邑、等等,從未停止過。置身陶瓷行業的人,不出半年時間就會看到或者聽到一次關于某地政府對當地陶瓷產業的環保整頓。每次,這些被媒體冠以“環保風暴”的事件結束,基本上都有中小陶瓷企業由于資金、技術、規模等原因,無法達成政府的指標要求,只得被迫離場。可以說,地方政府的環保整頓,在市場競爭之外,從政策層面加快推進了陶瓷產業的集中度。
不過,以往的環保整頓,總有離場的中小型陶企以另一種面孔重新登場。從甲地離場,到乙地登場。即我們常說的產業轉移。如,早期廣東佛山陶企向恩平和肇慶、以及廣西藤縣轉移;去年山東淄博陶企向安徽蕭縣,以及河南、河北某些地方轉移。得益于國內各地發展的不均衡,各地政府對環保的政策執行方面有較大差別,再加上建陶市場需求旺盛,都為中小陶瓷企業異地重生提供了機會。雖然是在夾縫中求生存,但是也能活得滋味。有些企業異地重生還獲得了較大發展,抗風險能力大大增強。
今年的環保整治,則真正成為讓中小企業黯然離場的巨大力量。此次的“煤轉氣”整頓,將會是“地不分南北,廠不分東西”的政策,因此在這場環保整頓中,中小陶企就沒有往日的幸運:這里環保要求嚴,就跑到環保要求寬松的地區,通過降低環保投入和環保消耗的方式降低成本,來提高自己的市場競爭力。現在已經沒有可以撤退的承接地了,要么咬緊牙關投入資金完成“煤改氣”繼續參與競爭,要么狠心關閉生產線做行業的離場者!
其實,對中小型企業來說,哪怕有足夠的資金完成“煤改氣”,能否承受用天然氣后的成本增加也是個問題,對沒有規模效益,缺少品牌溢價能力,產品附加值低的企業來說,生產成本略有增加,在市場競爭中都可能是致命的。
從當前情況看,靠降低環保投入的發展模式基本上已經結束。如果哪里的地方政府還跟陶瓷企業講自己的地盤環保投入低,以此來吸引企業前往投資(當年,各地陶瓷園區來佛山招商環保投入低可是作為重要優勢來講的),基本上都是騙人的;如果哪家企業信以為真去投資的話,接下來就尷尬了。
政策面是環保趨嚴,市場面就更嚴峻。自2014年以來,整個陶瓷市場對中小型企業越來越不利,大企業銷售額節節攀升,每年的銷售增長額是一個或者幾個中小企業的年銷售額;中小企業則大多銷售出現下滑,銷售人員和銷售老總愁得整天撓頭皮面對老板的黑臉,大家都無計可施,偶爾會感嘆、會懷念往日的大好市場和創造的銷售奇跡。
就在去年,不少中小企業日子更不好過的時候,馬可波羅跨過年銷售百億大關、東鵬則提出百億銷售目標;今年在整個行業大量窯爐閑置的情況下,歐神諾、蒙娜麗莎等公司加快了新生產基地的建設。強者越強的時代到來了,中小陶瓷企業的生存環境越來越差,一些競爭力不強的企業隨時會被市場淘汰出局。
在這種情況下,環保整頓只是根稻草,它有可能壓倒了駱駝,但壓倒駱駝的真是稻草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