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快今夏推出”“幾個月內見分曉”
中國現行的“一行三會”分業監管模式,開始于1997年金融危機后。但隨著中國金融業的快速發展,目前我國的“一行三會”模式、“鐵路警察、各管一段”和“誰的孩子誰抱”的做法顯然不符合現代宏觀審慎政策框架的要求。
去年股市動蕩也讓業界關于金融監管機構改革的呼聲高漲,“十三五”規劃明確提出“加強金融宏觀審慎管理制度建設,改革并完善適應現代金融市場發展的金融監管框架,實現金融風險監管全覆蓋”。
3月25日,騰訊財經稱,金融監管機制改革方案已經廣泛征求過意見,方案遞至中編辦。進入到中編辦這一環節,“意味著很快就會推出來了”。不過曾廣為流傳的“一行三會合并”遇到了大多數征求意見人士的反對。
3月22日,社科院原副院長、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理事長李揚表示,金融監管改革有望在幾個月內見分曉。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上周在博鰲亞洲論壇開幕式上表示,金融領域將推動全方位監管的改革。
央行行長周小川稱,中國的金融監管體制在危機中表現出令人不滿意的地方,有做出調整的壓力,目前正在研究之中;調整中一個重要考慮是是否有利于宏觀審慎監管框架的執行。
英國央行的金融監管架構?
在具體改革方案方面,盡管“一行三會合并”廣為流傳,但從騰訊財經報道看,大多數征求意見人士并不傾向該方案。人大財經委副主任吳曉靈認為,三會不能簡單合并,關鍵問題是金融監管要是功能監管,不同法律關系的金融產品必須由同一個監管當局統一監管。
今日彭博稱中國央行傾向于參照英國央行的金融監管架構。英國的金融監管體系由英國央行為核心,下設金融政策委員會(FPC)和審慎監管局(PRA),分別負責宏觀審慎監管和微觀審慎監管;同時,單獨設立金融行為局(FCA),負責監管金融服務行為,同時與PRA協同進行微觀審慎監管。
(圖片來自平安證券分析師魏偉)
具體來說,英國央行(英格蘭銀行)集貨幣政策、宏觀審慎政策和微觀審慎職責于一身,維護金融穩定的職能得到全面強化。
一是在中央銀行(英格蘭銀行)董事會下設立金融政策委員會(FPC),負責制定宏觀審慎政策,定義、監測和應對系統性金融風險,維護英國金融體系穩定。
二是將原金融服務局(FSA)拆分為審慎監管局(PRA)和金融行為監管局(FCA)。
審慎監管局作為英格蘭銀行的下屬機構,負責對銀行、保險公司、投資機構(包括證券投資公司、信托基金)等主要金融機構實施微觀審慎監管;
金融行為監管局成為獨立機構,主要負責PRA監管范圍以外的金融機構監管以及金融市場行為監管,促進市場競爭和保護消費者權益。
三是賦予金融政策委員會“兩權”:
●“指令權(power of direction)”
即金融政策委員會有權就特定的宏觀審慎政策工具作出決策,包括逆周期資本緩沖、差別化資本金要求等,要求審慎監管局或金融行為監管局實施;
●“建議權(power of recommendation)”
即金融政策委員會有權向審慎監管局和金融行為監管局提出建議,監管機構若不執行,需要做出公開解釋(comply or explain)。
四是英格蘭銀行負責對具有系統重要性的金融市場基礎設施進行審慎監管。同時強化英格蘭銀行處理危機的能力。
中國央行貨政司司長李波2月初也撰文指出,從宏觀審慎政策框架出發,央行+行為監管局或央行+審慎監管局+行為監管局是兩種較好的選擇。英國監管模式為最優選擇。
“央行+行為監管局”,即將“三會”的審慎監管職能并入中央銀行,同時成立獨立的行為監管局的模式;或者“央行+審慎監管局+行為監管局”,即由央行負責宏觀審慎政策制定、執行和系統重要性金融機構、金融控股公司和重要金融基礎設施監管,“三會”合并組建新的監管機構負責系統重要性金融機構以外的微觀審慎監管、并成立獨立的行為監管局的模式,符合現代宏觀審慎政策框架的要求,兼顧了綜合監管和“雙峰監管”,也符合國際上“三個統籌”的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