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憑借精準化推送殺出媒體重圍的今日頭條提出的年度廣告營收目標是60億人民幣。據業內人士推測,若以2015年的公開財報和業內平均增速而論,2016年不出意外,今日頭條已經可以躋身國內互聯網公司(以流量兌現的平臺)里廣告營收的前五名。
確實如此。2016年,今日頭條已獲得了近 100 億廣告收入。在廣告收入虛高的互聯網圈,這一數字并未收到太多質疑,這是因為今日頭條確有其特征:特殊的分發模式和精準的定位優勢。但要再進一步,應當如何是好?
最近,張一鳴在一次演講里提到了這種方式:廣告信息化,針對廣告推送方式的變革(不同人,不同廣告)之后,下一步可能是對廣告內容進行變革(同一人,不同廣告)。他提到 “ 今日頭條現在可以根據大數據給同一個廣告做幾十版素材,真正做到不同的人給不同的需求。”
這種廣告將一改原有的廣告主為中心,是一種 “ 既具備商業價值,同時又具有可讀性和可服務性的廣告 ”。換句話說,將不再是讀者看廣告,而是廣告作為內容服務的一部分分發給讀者。在微信公眾號中,這種細分發,高融合度和實用度的方式已經被許多人使用,但微信公號仍難說是一種絕對精準的渠道。那么如果今日頭條的嘗試能成功,效果也許是革命性的。
當然,這并不意味著廣告主就對今日頭條的廣告失去控制。據張一鳴透露,今日頭條研發了廣告私有交易平臺 PDB。這據稱能夠 “ 做品牌廣告投放的時候也能具備程序化技術性調整廣告的效果,讓自己的品牌廣告在投放過程中完全可控。” 這無疑也會給今日頭條的廣告更強的吸引力。
目前,這一趨勢已初見端倪:京東與今日頭條一月前宣布合作:“ 一是今日頭條將在APP中為京東開設一級購物入口,用戶可以在閱讀過程中看到有關于京東特賣的相關信息;二是今日頭條根據對自己用戶的數據分析將為京東提供基于個人更為精準的廣告投放;三是雙方計劃開發興趣閱讀式的商業合作,幫助今日頭條中的更多頭條號變現。” 這三條,很可能將會是今日頭條的 “ 頭條模式 ”。
不過,營銷雖然經過了多年的發展,但從精準度來說,依然在相對初期,廣告的信息化,可讀化還有很大提升空間。市場營銷的意義也不局限于促進銷售,有趣的廣告被用戶迅速捕捉,將是下一階段營銷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