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影院觀影人群的迅速擴大,一部電影在藝術水準方面所能達到的標準很難被統一劃分,因此大部分從業者以及圍觀者都在用票房衡量電影的成敗。但是電影市場的整個運營體系短期內又很難跟市場規模的增速,一個電影項目的市場表現往往變得非常不可控。于是,所有的人都將電影行業歸類為高風險,高收益的領域,給它賦予了濃厚的戲劇性色彩,將它與賭博之間直接劃上了等號。似乎進入電影市場,就必須要準備好開始一次無依無靠的冒險,在這樣的思路下,產生了很多讓人啼笑皆非的投資行為,也誕生了很多稀奇古怪的電影項目。
為了給紛亂的市場環境去一下噪音,讓更多新進入的從業者能夠更好的理解電影市場,下面我嘗試用比較簡單粗暴的方式對市場特性做一些總結,這些特點并非電影行業獨有,也并非難以發現,只是掩蓋在娛樂八卦之下,容易被大家所忽視,實質上卻代表了電影市場的主要表征。
特性1:一直都是60部電影穩定的占據了80%以上的票房
國內大范圍公映的電影數量從2009年的160余部增長到2013年的300部,但觀眾的消費習慣實際上沒有什么變化,每年大約有60部左右的電影穩穩占據了全國票房市場80%以上的市場份額,這個占有率上下的浮動不是看當年上映的電影數量有多少,而是看排在前十位電影吸金的能力有多強(詳見下圖01)。
在成熟市場中,亦同樣如此,北美近十年里每年上映電影均在500部以上,2009-2013年,前20部電影所占有的票房規模約在40%-46%,前60部電影則穩定的瓜分了70%以上的票房,這兩個數值所浮動的空間與中國電影市場相比差別也并不大。
這樣的情況可以說明,無論是在成熟市場中,或者是在中國這樣尚處于發展階段的市場,影院觀影的集中度都是相對穩定的。形成這樣的市場現象,是因為三種因素的相互作用:
其一,電影的邊際成本近乎為零,和軟件一樣,理論上可以被無限復制,上映之后每增加一名觀眾,對成本的影響非常低,于是所有的電影都傾向于覆蓋更多的影院,到達更多的觀眾;
其二,受到時間的限制,影院的放映場次是有限的,為了提高每一個場次的效率,影院總會傾向于放映更大眾化的電影來擴大營收,還有盡早的放映新電影來吸引觀眾重新進入影院消費;
其三,在每張電影票的價格近乎一致的情況下,觀眾總會傾向于消費質量更好的電影。但在無法提前預知電影質量的情況下,觀眾往往會通過導演、演員以及宣傳等綜合因素來做判斷,而優秀的人才資源和媒介資源都是稀缺的,觀眾的注意力也是稀缺的,使得能被觀眾注意到的電影本身就是有限的。
在以上幾種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每一部電影能夠在影院生存的時間周期相對穩定,全年所有影院能夠容納的電影數量也是有限的,觀眾每年能去影院所消費的電影亦是有限的。所以這也是為何北美這種高度成熟的市場中,幾大制片商每年的產量相加總會維持在百部以內的原因,并非是能力不及,而是風險相結合,寧愿少而精,無需大而全。
特性2:每部電影都必須要進入相應的梯隊才可以盈利
每個學生或許都會記得高考前各種模擬測試,在這樣的測試中,名次比分數要更為重要,因為一個學校的教育水平和升學率相對全國范圍來說是一個較為穩定的狀態,當你能進入到某個梯隊時,也代表著你邁入相應學府的概率大大增加。
電影市場亦是同樣,2009年,排名第20的電影是《喜羊羊與灰太狼》,票房是8500萬,2013年,排名第20的電影是《霍比特人:意外之旅》,票房是3.15億。當市場的總容量在快速攀升時,只要你進入到好學生的范圍,你必然可以享受市場高增長所帶來的增量部分(詳見下圖02)。
再來仔細看一看這些高票房電影的分布(詳見下圖03),可以看到無論是在2010或者2013,無論是Top20還是Top60,幾乎每個月都有一些高票房的名額存在。2013年,單日票房的容量最低未有低于2000萬,最高超過一個億,常規情況下,只要在檔期內占據最具競爭能力的位置,那么也就相當于坐擁了3個億以上票房的機會。
在2013年,前60部電影終于齊齊攜手邁過一個億的門檻,2014,估計這個數字會繼續提高到1.2-1.3億。在扣除相關稅賦之后,通常制片方至少可以獲得一部電影總票房收益的33%,那么只要扳著手指頭,就可以算的出來。2014年,一部在4000萬以上的電影,必須要進入全年60個三好學生的名單,否則就只能回家抱著枕頭哭了。
特性3:好過程才能夠好票房
如果在北京幾個固定的地方走一圈,你經常能聽到這樣的對話:“以這樣的演員陣容,又是XXX導演,只要達到XXX,票房肯定達到XXX”。這個公式聽起來似乎邏輯上是成立的,因為額度、演員陣容、導演號召力這些變量確實嚴重影響到一部電影的票房容量,但是光擁有這些基礎條件遠遠不夠。
電影項目往往橫跨一到兩年的周期,在這其中所遭遇到的各種不可測如同天氣一般多變,因此所謂的“票房肯定XXX”那只是一個美好的目標而已。是否能夠達到目標,運氣不是主要因素,電影團隊的項目能力才是決定性的要素,也就是說,只有好整個項目中的過程,最終的目標才能如期達成。
前些年,在國產電影供應嚴重不足的情況下,電影市場處于一個“產品中心制”的環境,觀眾的選擇面非常有限,一部電影上映,只要將消息知會到觀眾,觀眾便會根據導演的既往表現進行選擇。而如今,每年上映的電影已經超過300部,特別是對于近些年快速占據市場主流的年輕觀眾來說,大部分導演已經不具備穩定的市場影響力。在這樣一個“觀眾中心制”的時代,一部電影在推廣中,是否可以打動觀眾,引發觀影期待成為達成票房目標的主要條件,這也是近些年電影的推廣費用迅速攀高,影響票房的變量陡然增多的主要原因(詳見下圖04)。
受制于國內電影工業化體系的進展尚顯緩慢,大部分公司的內部都沒有建立一套標準化的作業流程,因此在所有影響電影市場表現的變量中,執行能力基本處于一個極度不穩定的狀態。每一個電影項目背后都是由不同的人組成的操作團隊,在一個“人治”大于“體系”的市場階段,大家掛在口中的所謂“名人”,因為既往的成功,反而成為最不受控的條件,往往會成為影響過程節點的主要隱患,這也是近兩年一些“新導演”+“新演員”的組合,因為高度敬業,頻頻交出亮眼答卷的主要原因之一。
結語:
2014年剩下的時間里,擁有《變形金剛4》、《一步之遙》、《太平輪》、《狼圖騰》這樣大體量的電影,同時還有《心花怒放》、《黃金時代》、《歸來》、《竊聽風云3》、《智取威虎山》、《小時代3》這一類針對不同受眾的國產組合,再加上前幾個月幾部電影的優異表現,我相信今年排名前20部電影絕對會超過50%的市場占比,前60部電影將穩穩占據85%以上的市場份額。
那么,在其余的15%中,又有多少部電影能夠生存,能夠盈利?在面對這樣的競爭形勢下,如果一些新進入的投資者可以稍稍停下腳步,在盲目追逐所謂市場熱點題材的同時,略微注意一下如何強化執行能力方面的問題,或許還能夠擁有異軍突起的機會。不過,大家都走的如此急促,我想可能沒有多少人會來得及考慮,現在既是中國電影市場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